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

礦砂價格談判 中國也踢「鐵」板


記者歐祥義/特稿
對中國而言,礦砂價格談判不是單純的商業行為,而是西方傳統經濟勢力與中國新經濟力量的對決。
中國鋼廠一年對外採購鐵礦砂的金額逾千億美元,但價格決定權卻操控在西方三家礦商手中,中國政府與鋼廠當然不會坐視這種情勢繼續,所以這幾年來的礦砂合約談判,都是在爭吵衝突中進行;澳洲力拓(Rio Tinto)駐上海四名員工,本週一才因在礦砂價格談判過程中,遭指控收賄及侵犯商業秘密,被中國判處七到十四年徒刑。這是中國慣用的殺雞儆猴招數,目的在向外國示威。
巴西與澳洲是全球主要鐵礦砂供應國,除力拓外,還有澳洲的必和必拓(BHP Billiton)及巴西的淡水河谷(Vale),這三家礦商操控了七十五%以上的市場。
在中國鋼廠產量尚未崛起前,每年年度礦砂合約價格,都是由日本新日鐵為主的五大高爐廠,與這三家礦商敲定後執行,就算市場漲跌起落再大,也不致有毀約情形發生,因為只要你一毀約,未來將無法取得礦商的信任與合約;但二○○○年中國新建鋼廠紛紛量產後,對礦砂需求暴增,產業生態因此改觀。
二○○九年全球粗鋼產量十二.二億噸,其中有六億噸是中國生產;生產一噸粗鋼需用二噸礦砂,以此估算,中國一年至少要採購十二億噸礦砂,這還不包括非鋼廠的投機買盤。以一噸礦砂目前長約價格約一百美元計算,中國一年要花超過一千億美元給這三家礦商。
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就曾在文章中指出,中國碼頭常堆置數千萬噸的礦砂,但買主並非鋼廠,而是來自民間投機性買盤;事實上,因為資金氾濫,中國無所不囤,包括銅錠、鎳錠,甚至連鋼筋都囤,國際商品期貨市場價格暴漲暴跌,背後的力量很多都是來自中國。
中國投機性買盤干擾整個市場,使得目前礦砂現貨價格高達每噸一四○美元,與長約價格差距達四成,加上中國鋼廠遲遲不願與這三家礦商達成年度長約協議,所以才會把年度合約改成季調;但礦砂市場明顯是賣方市場,就算中國再不爽,也只能任由礦商宰割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