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鋼新任總經理鄒若齊今(1)日上任,象徵著中鋼由「黃埔時代」走向「張鄒共治」。
過去一周,民間最大鋼鐵集團義聯董事長林義守,派出「特使」到上海拜訪鄒若齊;鄒若齊回國後與在台訪問的寶鋼集團總經理何文波見面會談,兩岸三大鋼鐵集團以鄒若齊為交集點,能否激盪出兩岸鋼鐵產業進一步合作,備受關切。
銷售技術 有待突破
中鋼董事長張家祝日前曾說,未來三年中鋼將面臨銷售與技術突破二大瓶頸,這二個方向都是鄒若齊強項,「我對他(鄒)有很深的期待」,要藉由鄒若齊為中鋼加分。
鋼鐵產業最關心的,是亞洲鋼市有結構性變化,國內二大鋼鐵企業—中鋼與義聯,仍是各走各的路,再加上台塑越南大鋼廠,三方彼此欠缺深度互助,資源分散、力量難以凝聚,深盼鄒若齊能為台灣鋼鐵工業整合有積極貢獻。
台灣鋼鐵業是出口導向,直接、間接出口總量達70%以上,對海外市場依賴程度深,反觀日本鋼鐵出口量40%、南韓總出口量僅約25%,隨著日、韓國內消費需求飽和,開闢國外市場一直是兩國鋼鐵企業的戰略點,並且同時將焦點鎖定在東南亞和印度,未來面對面廝殺已在所難免。
歷經金融風暴後,日韓鋼廠海外戰略清楚,南韓龍頭鋼廠浦項發下豪語,將在亞洲建立「鋼鐵走廊」,重兵布署東南亞的越南、印尼及南亞印度,生產線建置從高爐、熱冷軋廠、鍍鋅彩塗鋼材,甚至鋼筋、不銹鋼廠都有,布局十分綿密。
位於越南、目前東南亞最大的冷軋廠,就是浦項投資興建;去年12月,浦項與印尼鋼鐵企業合作,將建年產粗鋼600萬公噸的鋼廠,並將在印尼開發煤鐵礦,展現全面性掌握東南亞鋼鐵資源的企圖心。
日韓鋼廠 來勢洶洶
日本鋼廠不遑多讓,JFE集團90%出口依賴韓國和大陸,新年度的計劃中決定,以五年時間將高達九成的占比下降至30%,轉向東南亞、印度及中東國家,具體落實在投資建廠、合資或併購鋼廠上。
尤其日本對印尼家電與汽車市場的掌握度高,相關鋼材都是由新日鐵與JFE供應,從終端奠定當地依賴日本鋼材的基礎。在印度,日韓同時有投資大鋼廠計劃,規模動輒上百億美元。
東協自由貿易區成立後,成員國之間貿易商品享受零關稅待遇,韓國與日本鋼材在東南亞市場可自由流通,未來日韓短兵相接競爭更加劇烈。
當日韓東南亞布局已成形,台灣鋼鐵業者中,目前中鋼在馬來西亞有舊廠,另在越南巴第投頓設冷軋廠,義聯在越南有廣聯大鋼廠,台塑集團越南河靜省有FORMOSA大鋼廠,各自為政;若能進一步整合,台資鋼鐵企業競爭力應可躍進。
其中,東協十加一成立後,年產90萬公噸的燁輝中國公司產品銷東南亞沒有關稅障礙,著眼未來台灣與大陸簽ECFA為助力,中鋼若能參股燁輝中國公司,仿中鴻與日本住友扁鋼胚供應模式,依雙贏的價格公式提供給大陸燁輝優質熱軋,則對彼此都有利。
結盟台廠 進軍國際
另義聯越南大鋼廠進度曾經停滯,中鋼若能參與協助,如同在越南取得煉鋼生產基地,除了可站穩東南亞市場外,也為西進印度、中東、非洲市場建立灘頭堡。
中鋼建廠近40年,黃埔時期奠下優良的基礎,在中龍擴建即將點火量產,越南冷軋廠大興土木之際,面對強大的日韓勁敵,競爭才剛開始,後續銷售仍有更坎坷的路要走。
東協能從十加一演進到加三、加六,國內鋼鐵工業是否能在龍頭中鋼的帶領下,產生中鋼加一、加三甚至加六的組合,同心協力共同在國際鋼鐵舞台上發光發熱?
期待中鋼在「張鄒體制」下,能促成上下游加強合作,帶領台灣鋼鐵業決勝千里之外。